低温保温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因材料种类、成分及结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,主要用于 – 20℃以下的低温环境保温,具体范围可从超低温(接近绝对零度)到 – 20℃左右。以下是常见低温保温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分类及说明:
一、按使用温度范围划分
1、超低温保温材料(-100℃以下)
适用场景:液氮(-196℃)、液氧(-183℃)、液化天然气(LNG,-162℃)等超低温介质的储存与运输。
典型材料及温度范围:
膨胀珍珠岩(真空绝热):可低至 – 200℃以下。
气凝胶(复合绝热):-196℃至 – 100℃,兼具超低导热系数和抗冻性。
深冷橡塑:部分高性能改性产品可耐受 – 196℃,但需配合防潮层使用。

2、中低温保温材料(-100℃至 – 20℃)
适用场景:制冷设备(如冷库、冰箱)、低温管道(空调冷媒管)等。
典型材料及温度范围:
挤塑聚苯乙烯泡沫(XPS):-50℃至 – 20℃,抗压性强,适合地面或管道保温。
聚乙烯泡沫:-60℃至 – 20℃,柔韧性好,常用于低温管道包裹。
玻璃棉(防潮型):-40℃至 – 20℃,需经特殊防潮处理以避免低温下吸潮失效。
3、近低温保温材料(-20℃左右)
适用场景:寒冷地区建筑外墙、低温热水管道等,主要抵御环境低温(如冬季户外低温)。
典型材料及温度范围:
普通聚氨酯泡沫:-20℃至 120℃(但长期低于 – 20℃可能出现脆化)。
岩棉(憎水型):-20℃至 600℃,耐高温同时可短期耐受 – 20℃低温,适合户外设备保温。

二、关键影响因素
材料结构:闭孔结构(如 XPS、聚氨酯)比开孔结构(如普通玻璃棉)更耐低温,不易因水汽凝结破坏保温性能。
防潮处理:低温环境易产生冷凝水,材料需配合铝箔、聚乙烯薄膜等防潮层,否则可能因受潮导致导热系数骤升。
长期稳定性:部分材料(如普通聚苯乙烯)在长期低温下会发生收缩或脆化,需选择经过低温老化测试的产品。
选择时需结合具体低温工况(温度值、持续时间、是否接触液态介质等),优先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、抗冻性及防潮性能。